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池(chā) 请(tiě) 日月华(yùn) 万箭心(cuán)
B.那(chà) 薄(fěi) 十二生(xiāo) 体裁衣(liàng)
C.怨(mán) 红(yīn) 坑拐骗(mēnɡ) 头昏脑(zhàng)
D.怨(yì) 奉(gōng) 生死阔(qì )靡靡之音(mǐ)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附和 熨帖 改弦更章 委曲求全
B.脉搏 涵盖 计日成功 锱铢必较
C.折中 严竣 闻名遐迩 流连忘返
D.寒暄 陷阱 责无旁贷 蜂拥而上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乌克兰爆发了近年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反对派示威者连续两天在首都同乌克兰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造成200多人受伤的惨剧,基辅市中心宛如“战场”。
B.我所说的孤独,并非是因出身卑微而遭受冷遇,并非是跌入低谷的消极落寞,而是心灵对浮华物欲的自觉摒弃,是精神从喧嚣尘世中的自主逃离。
C.京剧界对“角儿”都称“老板”,梅兰芳就被唤作“梅老板”,而纪录片《京剧》中把梅兰
芳称作“梅大王”,这真可谓卓尔不群!
D.美韩近日签署联合计划应对朝鲜,这让朝鲜大为紧张。朝鲜认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所以

称将不惜用核武器来警告美国。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刁亦男执导了《白日焰火》,获得最佳电影奖。廖凡荣膺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华人柏林电影节影帝。
B.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劝人行善积德,力行勤俭有为,这些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渗进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C.日前,环保局在统一部署和市民监督下,成都市重新升级了雾霾预警,以应对持续出现的重污染。
D.新节目蓄势待发,老节目精益求精,华丽回归的“汉字英雄”以“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的主题,新增的“一音多字”、“一类多字”环节让节目更好看。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题目。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
(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
B.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这些传统文化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
C.“善”具体表达虽然不免流动迁移,但是“善”没有超越时空的内涵。
D.不但不同社群对“善”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

《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揭示其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
C.《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D.《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

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C.复兴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D.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诩以惧氐 假:借助
B.太祖征之 比:较量
C.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
D.诩于绣坐上谓绍使 显:公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氐果不敢害,盟而送之 嬴而不助五国也
B.进兵交战,大败还 蟹六跪二螯
C.夫曹公奉天子令天下 赵亦盛设兵待秦
D.宜从一也 皆出于此乎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2)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这篇文言文中,作者认为传主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
为 人 君 而 侮 其 臣 者 智 者 不 为 谋 辩 者 不 为 使 勇 者 不 为 斗 智 者 不 为 谋 则社 稷 危辩者 不 为 使 则 使 不 通 勇 者 不 为 斗 则 边 境 侵。
(选自《新序·杂事》)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北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随意。
上阕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杜鹃?请结合作品简析
从全词来看,作者听杜鹃啼叫,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4)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7)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8)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⑨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⑬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③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文章第⑧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意,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变脸”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个字。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它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采用,而且已经传到国外去了。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形成的。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观众对此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校组织“感动中国”课本历史人物评选活动,汉代苏武当选。请你根据课文《苏武传》的内容,给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写,不超过70字。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 0分)
正方形和圆形是生活中最常见图形,人们也由此联想到人自身的一些品格——有人认为“方”就是“方正”,也有人认为“方”就是不知变通;有人认为“圆”就是灵活变通,也有人认为“圆”就是“圆滑”……
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现实生活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来源:2015届四川省成都市“一诊”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