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下面词语中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义(yì)慨(gài)叹秀颀(xīn)婷婷(tíng)玉立
B.悲天悯(mǐn)人驰骋(chěng)沉湎(miǎn) 眼花缭(liáo)乱
C.钟灵毓(yù)秀膂(lǚ)力虬(qiú)枝坦荡如砥(dǐ)
D.望眼欲穿(chuān)敷(fū)演蹂躏(lìn)如释(shì)重负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天下_______之人,一定会热爱呼伦贝尔的壮阔;天下________之人,一定会赞美呼伦贝尔的奔马;天下______之人,一定会喜欢呼伦贝尔的清新;而天下喜好吟唱之人,一定会后悔自己没生长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A.恬淡坦诚勇敢 B.勇敢恬淡坦诚
C.勇敢坦诚恬淡 D.坦诚勇敢恬淡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根据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内的自行车廊道、通道、休闲道总长度将达850公里。
B.周新武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报告人用鲜活的事例讲述了周新武不念机关念基层,为群众干实事,为群众造福,为人民鞠躬尽瘁。
C.武汉市新建的第一个城市慢生活走廊—老汉口绿化广场将于10月底开放,它将为武汉市民体验都市慢生活提供有利条件。
D.华人作曲家周龙将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改编成歌剧,一举夺得“普利策”音乐创作奖,这是华人首次获得此奖项。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语句还原到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
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   A    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B  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  C  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  D  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下面对文章标题“茱萸之谜”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揭开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之谜。
B.揭开茱萸辟邪除害有医学根据之谜。
C.揭开唐代诗人喜爱茱萸并大量引入诗中之谜。
D.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之谜。

下面关于“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唐朝。
B.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梁朝。
C.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汉朝。
D.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起源于先秦。

下面的说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屈原不喜欢茱萸的原因是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
B.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C.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D.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遗其所不视遗:遗留 B.穆公不说 说:同“悦”,高兴
C.已得之矣得:得到,找到 D.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安:哪里,怎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而遗其所不视”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 B.不知人之乐
C.野芳发幽香 D.呼尔与之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B.文中秦穆公对九方皋找到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的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C.文中秦穆公认为伯乐年纪太大,想要伯乐推荐其子孙帮他寻找天下最好的马,伯乐认为自己的子孙才能不行,就推荐了九方皋。
D.文章告诉我们认识一件事情,必须抓住它的实质,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填空。(共10分,每空2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⑵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⑶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⑷《山居秋暝》中的“暝”字意思是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意思是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 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太阳已挂到西半边,光线是橘红色,很短,好像射不到草甸子就没劲了。
“要下雨吗?爷爷。”
“灰云主雨,黑云主风。”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爷爷在车前横木上拴上一根绳子,说;“ 小驹,该抻抻你的懒筋了,拉车。”
爷爷弯腰上袢,把车子扶起来。我抻紧了拉绳,小车晃晃悠悠地前进了。河堤很高,坡也陡,我有点头晕。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爷爷!” 我惊叫一声。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已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斤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 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 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 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莫言《大风》,有删改)
小说标题是“大风”,“大风”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围绕“大风”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品析文中划线句子,说说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
阅读下面三处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幺?”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问题。
电视台举办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对汉字书写的极大关注,某中学九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汉字书写与学生语文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先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筛选整理,然后将开展全班交流。
下面请你完成全班交流的步骤。(2分)
步骤一: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主持人致结束语并宣布活动结束。
下面是某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围绕“汉字书写现状及原因”归纳出两条结论。
材料一:日前,上海开展的“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5%;北京对一所规模较大的重点小学进行调查,有41%的学生书写不能达到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如今很多学生的书写潦草难辨,错别字层出不穷,还经常使用胶带纸、修改液来修修补补。
材料二:手机、电脑、复印机等的广泛使用,使手写字的机会少了。家长关注钢琴、舞蹈等考级培训,而汉字书写目前则无考级标准,不被家长重视。学生学业负担重,也没有时间练字。
材料三:学生对网络痴迷,网络语言的入侵干扰了学生的识文解字。如:“886”表示“拜拜了”、“MM”表示“美女”、“菜鸟”表示初学电脑、上网的人等等。电脑的智能输入法,例如智能拼音输入法,因只要敲打声母,字就都出来了,以致有人看到同音的字就觉得对了,也导致学生对字形印象模糊。
下面是三位语文老师就汉字听写大会与学生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一番对话。请根据情境,补出张老师说话的内容。
李老师:我看,我们不能夸大汉字听写大会的功能。一个活动,怎么能提升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呢?况且,认字识词只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想靠它来提高语文能力,恐怕也不行。
张老师:_________________                                        
王老师:你们都有道理,不必争了。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充分发挥汉字听写大会的作用。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70余岁的老人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决定从家乡出发,步行到广州去看看亚运会。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他终于到达广州,看到了几场精彩的比赛。有位报社记者采访时,问他:“这么远的路,多难走,可是您还是走到了。我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是否曾吓倒过您?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人平静地答道:“没什么呀,一步一步地走路是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关键是你目标要明确,要清楚到哪儿去!”
要求:请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来源: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