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地理 / 试卷选题

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读“某风景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①-⑤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点位于河谷
B.②点可以拍摄到该风景区的主峰
C.③点的海拔高度约为1130米
D.④点位于⑤点正西方向

下面地形剖面图是依据图中哪一条剖面线绘制的(   )

A.L1 B.L2
C.L3 D.L4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5月4日~11日,李克强总理前往非洲,开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四国和非盟总部的访问之旅。读埃塞俄比亚及附近等高线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区域河流呈向心状
B.图中洋流出现时长江流域正值伏旱天气
C.甲地年降水比乙地少
D.甲区域比乙区域易出现泥石流

从总理访问之日到夏至日期间,四国首都(   )

A.同一天,亚的斯亚贝巴(9°03′N,38°42′E)日出最早
B.阿布贾(9°12′N,7°11′E)昼长于夜,但昼在缩短
C.内罗毕(1°17′S,36°49′E)日出东南
D.罗安达(8°50′S,13°30′E)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要调小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校在操场积雪融化期间,测得的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图中时间均为地方时)。读图完成下题。

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   )

A.12月22日 B.6月22日
C.3月21日 D.9月23日

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该旗杆正午的影长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读下图完成下题。

若此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且④为变质作用,则(   )

A.a为岩浆,b为沉积岩
B.②为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C.c为沉积岩,d为沉积岩
D.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   )

A.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
B.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
C.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或大型渔场分布
D.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该地水循环最不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该地气候形成的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C.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该月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盛行西北风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天气
C.罗马多阴雨天气
D.印度半岛受高压控制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右图,完成下题。

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植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下题。

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渐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多阴天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慢

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均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③利用太阳能发电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有关我国部分省区2005—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④贵州人口净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区域城市发展统计图”,完成下题。

根据图中地理信息,判断该地(   )

A.城市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B.区域耕地面积增加
C.人均城市用地没有变化 D.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该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有(   )

A.改变局部大气环流,使城区气温下降
B.城市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
C.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乳畜、花卉等农业部门发展较快
D.城区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洪涝灾害减少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该市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心商务区、工业区、教育文化区和居民住宅区。图中标注的数值为年二氧化硫的平均污染量(克/立方米)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若图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源只有一处,则该地主要盛行(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以教育文化为主体定位的功能区宜设在(   )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③⑤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2012年4月某日我国的地面天气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图中以多云和阴雨天气为主的城市。(2分)
(2)AB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说明未来48小时石家庄市的天气变化过程。(3分)
(3)比较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2分)
(4)说出D天气系统强烈发展时的天气状况,并把该天气系统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画在下图中。(3分)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中数字表示大气受热过程,字母表示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述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2分)
(2)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来讲,草地的反射率为  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处的草地大面积消失,裸露出深色的土壤。说明乙处地表植被减少在白天对过程②的影响及原因。(3分)
(3)说出丙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对过程①会产生什么影响?(2分)
(4)人类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简述该环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220年,道教领袖丘处机西行途经张家口的野狐岭时,叹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下图为华北部分地区示意图。

(1)描述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3分)
(2)分别说出丘处机登高之地南、北的自然带名称。(2分)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永定河下游常处于断流状态,试说明其原因。(2分)
(4)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张家口以北地区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影响。(3分)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3分)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5分)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2分)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我国华北某城市示意图(①居住区,②商业区,③工业区,④文化区),右图为甲丙沿线居住人口密度分布状况。据图回答问题。(10分)

(1)分析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4分)
(2)推断右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地段,并说明判断理由。(3分)
(3)近年来,房地产商逐渐向城市东北的丙地周围发展,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来源: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