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B. |
一滴水中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C. |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
D. |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
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学校餐厅某天中午的食谱:馒头、红烧肉、豆浆。从营养均衡的角度分析,还需要补充的食物是( )
A. |
炒青菜 |
B. |
水煮鱼 |
C. |
清炖排骨 |
D. |
小米粥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过滤黄河水 |
B. |
稀释浓硫酸 |
C. |
验满二氧化碳 |
D. |
称量固体药品 |
化学科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以下过程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
抗疫工作者穿戴隔离衣,佩戴防护眼罩 |
B. |
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 |
C. |
“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 |
D. |
中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
(1)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
①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合金、铜合金、铝合金,这三种合金被广泛应用的年代由远及近的正确排列顺序是下列选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 |
B. |
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
C. |
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 |
②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湿法冶金的技术,西汉的《淮南万毕术》、东汉的《神农本草经》都有用单质铁置换出铜盐中铜的记载,试写出用单质铁与 溶液反应进行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 。
③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其外观与黄金非常相似。将黄铜置于稀盐酸中,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写出一条即可)。
(2)现有 和 的固体混合物10g,将其全部放入一洁净的烧杯中,然后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 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滴入 溶液150g时(即图中B点),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②当滴入 溶液104g时(即图中A点),恰好完全反应,试通过计算,求10g该固体混合物中 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1)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是溶液和溶液中的 各一种,小明和小红同学想用化学方法确定各是哪种溶液,并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小明各取两种无色溶液少许,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用干净的长塑料管分别向两试管中的溶液里慢慢吹气,观察到A试管中有白色浑浊现象,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则可判断A试管中加入的是 (填化学式)溶液。
②小红从下列四种试剂中选取了一种试剂,进行鉴别实验,根据明显现象也成功鉴别了上述两种无色溶液。则小红所选的这种试剂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酚酞试液 |
B. |
稀盐酸 |
C. |
溶液 |
D. |
溶液 |
(2)化学小组的同学欲探究某固体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A中可能含有 、 、 、 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无色气体B的化学式为 。
②无色气体E的化学式为 。
③白色沉淀G的化学式为 。
④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在固体混合物A里,上述四种物质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其进行下列化学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实验。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从左到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上述方法制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③收集满一集气瓶氧气,用燃烧匙将在空气中点燃的蜡烛转移至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2)用锌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干燥的氢气,并测定ag某不纯氧化铁样品中 的质量(杂质为铁粉),设计了实验方案,所选仪器按“ ”的顺序连接( 、 为浓硫酸洗气瓶),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进行实验。
(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 )
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 的作用为 。
②在加热或点燃氢气实验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 ,以免发生危险。
③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仪器A处玻璃管内药品的质量,来求算该样品中 的质量。反应前将ag氧化铁样品装入仪器A玻璃管内,充分反应后冷却,测得此时仪器A玻璃管内药品的质量为bg,则ag此氧化铁样品中 的质量为 g(结果用代数式表示)。
(1)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作为“太空教师”,在空间站开设了“天宫课堂”。他们在轨演示的太空实验,激发起大家追寻“科学梦”“航天梦”的热情。
①航天员王亚平通过化学实验“变”出五色的奥运五环。这个化学实验用到的试剂中有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在这四种溶液的溶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下列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
B. |
|
C. |
|
D. |
|
②在空间站中有电解水制氧系统,该系统利用循环水制取氧气,从而使氧气可重复供人呼吸,而生成的氢气可以与收集到的 在特殊反应器内转化为水和甲烷( )。
a.在18kg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kg。
b.写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 )的化学方程式: 。
(2)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 和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时, 的溶解度为 g。
② 时,向50g水中加入6g 固体,经搅拌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将 时相同质量的 饱和溶液和 饱和溶液均降温至 ,此时所得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为 (选填“前者大”“后者大”“相等”之一)。
(1)按要求从镁单质、氯化钾、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可燃烧的金属
②导致酸雨的氧化物
③一种易溶于水的碱
④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2)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观念的重要措施。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保护环境、绿色发展要求的是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推广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 |
B. |
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 |
C. |
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海洋 |
D. |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
②二氧化碳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指标性物质。在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③水的天然循环给陆地带来淡水。在水天然循环的蒸发、蒸腾环节中,水分子的能量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之一)。淡水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淡水的人工净化流程中,有加入液氯( )或用紫外灯管照射的环节,该环节的作用是下列各项中的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杀菌消毒 |
B. |
软化硬水 |
C. |
去除可溶性矿物质 |
D. |
去除固体杂质 |
④应用新能源,有利于节能环保。城镇路灯照明系统已大量使用太阳能,白天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能量储存在蓄电池内,夜间供照明灯发光。请将合适的能量形式填写在下列框图中的C处,使框图完整反映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填选项序号之一)。
A. |
增大 |
B. |
减小 |
C. |
保持不变 |
D. |
不能确定 |
取26g某单质铜和单质锌的混合物样品放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搅拌,恰好完全反应,静置。一定温度下,在烧杯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和25.9g固体。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质量比加入的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大0.1g |
B. |
反应后烧杯底部所得固体呈红色 |
C. |
反应前后锌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
D. |
该混合物样品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75% |
实验室中有一定质量的 和 的混合溶液,现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通过分析图中信息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
滤液中一定含有 、 、 |
B. |
滤液的颜色为浅绿色 |
C. |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
D. |
现象X为有大量气泡冒出 |
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合理的是( )
选项 |
物质 |
杂质 |
除杂质方案 |
A |
|
|
通过足量 溶液,干燥 |
B |
溶液 |
|
加入适量 溶液,过滤 |
C |
溶液 |
|
加入过量 粉末,过滤 |
D |
|
|
高温煅烧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已知某溶液X是 溶液和 溶液两者之一,又知甲、乙、丙三种试剂分别是稀硫酸、 溶液、 溶液三种溶液中的各一种。取三等份溶液X,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甲、乙、丙三种试剂,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依据实验现象做出的下列推断中,合理的是( )
加入试剂 |
甲 |
乙 |
丙 |
实验现象 |
产生白色沉淀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蓝色沉淀 |
A. |
甲是 溶液 |
B. |
溶液X是 溶液 |
C. |
乙是稀硫酸 |
D. |
上表中蓝色沉淀是 |
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图中对应的四种物质),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为氧化物
B. 的数值为2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
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