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分别取20gNaOH固体A、B、C,采用不同方法保存。几天后,A未变质、B部分变质、C全部变质,他将三份固体分别配成溶液并滴入20%的稀硫酸直到正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几天后,三份固体的质量为:A=B=C;
B.为控制正好反应,A不能用酚酞试液指示,B、C可滴加稀硫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
C.正好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D.正好反应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都相等,均为35.5g;
下列文字叙述与图象不相符的是( )
A. |
等质量的 分别与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
B. |
向盐酸和 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C. |
常温下向 的盐酸溶液中加水稀释 |
D. |
向一定量 和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下列图像与对应选项关系合理的是
A.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
B.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
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
以下分析或推论正确的是( )
A.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可以证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
B.某固体化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味,可以证明该化肥一定是铵态氮肥 |
C.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氧化物,可以证明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
D.将浓盐酸放置于空气中浓度减小,可以证明浓盐酸具有吸水性 |
向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B. | C. | D. |
整理实验室时,同学们发现一瓶盐酸呈黄色,老师解释说里面含有氯化铁。为测定这瓶工业盐酸中氯化铁的含量(假设不含其他杂质),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取20g工业盐酸加适量的水稀释后加入小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中不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不断测量溶液的pH,得出如图所示的关系(横坐标x表示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工业盐酸呈黄色是因为含有Fe3+ |
B.点A时溶液中所含溶质是NaCl和FeCl3 |
C.当16<x≤22时的实验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D.当x =22g时,所得沉淀为19.6g |
将某盐酸与某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当达到pH=7时,测得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个数比为1:20(设水都以分子形式存在)。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6.0% | B.14.0% | C.6.4% | D.16.0% |
某同学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用稀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的过程见下图。下图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向装有50 g稀硫酸的小烧杯中,不断慢慢滴加 10% 的Ba(OH)2溶液至过量。加入Ba(OH)2溶液的质量与小烧杯中有关量(纵坐标)的变化关系如下图。其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名称 |
新鲜肉 |
次鲜肉 |
变质肉 |
pH |
5.8~6.2 |
6.3~6.6 |
>6.7 |
A.变强 B.变弱 C.不变 D.无法确定
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用加入洗涤剂的热水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
B. | 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少量的可溶性钙、铁化合物 |
C. | 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
D. | 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PH为3和PH为12的两瓶无标签溶液 |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都正确的是
A. | 高炉炼铁发生的主要反应: |
B. | 用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液: |
C. | 用稀盐酸除铁锈: |
D. |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A.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 B. |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
C. | 向一定量的烧碱溶液中加入盐酸 | D. | 向饱和 溶液中加入 固体 |
下列图像与对应选项关系合理的是
A.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
B.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
C.用相等质量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说明该反应过程中放热 |
B.图中B点表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C.图中C处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 |
D.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变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