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造纸B.湿法炼铜
C.用青铜制作“马踏飞燕”D.铁矿石炼铁
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华夏民族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
①东晋《抱扑子》中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即硫酸铜溶液)。
②战国《周礼》中记载;“煤饼烧砺房成灰”(“砺房”即牡砺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灰”溶于水可制得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
③元代《庚道集》中记载:“点铜成银”(即单质铜与砷熔合形成银白色的物质)。
请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在①~③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填编号)其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①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而促使变化发生的微粒是(写出微粒符号) 。
(3)②中“灰”溶于水的变化中,其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4)③中的“银”是否属于合金? 。
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面做法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氮气
B.工匠熔化玻璃吹制各种容器
C.大棚蔬菜生产施用二氧化碳气体提高产量
D.海员蒸馏海水获取淡水
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黄铜是铜锌合金,将外形完全相同的纯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划,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它们的 大小。
(2)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燃烧,然后将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现象。 据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3)用图 A 所示的装置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的原理是通过 (选填“化学”或“物理”)方法分离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从而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的含量。
(4)用图B 所示的装置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滴有酚酞试液)中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 。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请另外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 。
下列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都是物理变化
C.葡萄光合作用和葡萄酿酒都是化学变化
D.工业上制取氧气和实验室制取氧气都是化学变化
2017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布了获取金属氢的相关报告。将微小的固态氢置于488万个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储藏着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金属氢的构成与硅相似
D.金属氢形成过程中,氢原子核发生了改变
下列方案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C.用点燃的方法区分棉线和羊毛线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小苏打用作糕点膨松剂
B.生石灰用作袋装食品干燥剂
C.肥皂水用来区别硬水、软水
D.活性炭用来去除冰箱内异味
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B.湿衣服晾干C.铁钉生锈D.葡萄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