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 处移动到距凸透镜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
下列对光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近视眼镜的镜片采用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
C.兴隆湖中出现科学城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因为水珠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程度不同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实验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光屏上的像变大”的问题,经过讨论后形成两个方案,而且结果都达到目的。方案一: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 移动适当距离;方案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都向 移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具座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
(2)为了能使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心位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示意图,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应用此成像规律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
小金同学由于经常玩手机,近期发现视力严重下降,经眼科医生检查小金看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方,则小金被确诊为 视眼,应佩戴 透镜矫正。
外出旅游,照相机是我们常用的工具,它能记录我们沿途所见的美丽风光,在照相机构造中有一个关键的成像光学元件,它相当于一个
A.反光镜B.凹面镜C.平面镜D.凸透镜
对图中所示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图丁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面对穿衣镜,他在镜中的像会随他后退而逐渐变小
B.老年人配戴的“老花镜”属于凸透镜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烛焰从 处移到 处,烛焰的像移动距离大于
小军发现近段时间眼睛有点看不清楚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于是妈妈带他到医院去看眼科医生。医生给他检查视力,当他逐渐远离墙上的平面镜,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检查后医生给他配了一副近视眼镜,该眼镜镜片是 透镜(选填“凸”或“凹” ,它对光有 作用。
小洋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如图位置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C.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发现像高与焦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究,他将 高的发光体作为光源,取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
焦距 |
物距 |
像距 |
物高 |
像高 |
1 |
|
35 |
14 |
5 |
2 |
2 |
30 |
15 |
5 |
2.5 |
|
3 |
20 |
20 |
5 |
5 |
|
4 |
15 |
|
5 |
|
|
5 |
5 |
30 |
6 |
5 |
1 |
6 |
15 |
7.5 |
5 |
2.5 |
|
7 |
10 |
10 |
5 |
5 |
|
8 |
6 |
30 |
5 |
25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焦距 为 ,表格中 处数据应为 。
(2)物距 、相距 、物高 、像高 之间的具体关系为: (用字母表示),表格中 处数据应为 。
如图所示,请画出由烛焰上 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画出发光点 的像点 是凸透镜的焦点, 是凸透镜的光心,光线 平行于主光轴)。
小南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并测出物距 ,像距 ,则光屏上是倒立 的实像,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 。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先将蜡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水平线上,然后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再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才有可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又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 处,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由此可以推断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该范围的最大值小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