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 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汉阳阎忠异之 |
异:诧异 |
B.道遇叛敌 |
道:在路上 |
C.与盟而送之 |
盟:盟誓,结盟 |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
义:坚守道义 |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②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乐之 ②不可久居 ③不里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长尺许者 |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B.①乃记之而去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
C.①投饼于左 |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
D.①以其境过清 |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③
(5)【甲】【乙】两文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题。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牛衣②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缲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②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用穿牛衣的人。
有人评价《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请结合具体赏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
②彼竭我盈
③皆初气过锐
④渐就衰竭之故
(2)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4)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街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嘉祜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①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籍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注】①羽:指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觥筹交错 |
觥: |
|
②树林阴翳 |
翳: |
|
③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
遗: |
|
④荫长松,藉丰草 |
藉: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 |
登轼而望之 |
B、颓然乎其间者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C、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 |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
D、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 |
吾妻之美我者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4)填空
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 与作者的 ,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 。
(5)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很据选文内容溉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孔子谓伯鱼 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 ②,水潦 ③注焉,雚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 辞以军中多务 |
辞:推托 |
B.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
治:研究 |
C.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见:了解 |
D.及鲁肃 过寻阳 |
过:拜访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潦注 焉
A. |
复到舅家问 焉 |
B. |
且 焉置土石 |
C.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 |
D.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
B. |
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
C. |
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
D. |
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三年,太宗①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②,若斯须③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④,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相继:指持续不断。③斯须:片刻。④资身:指保养身子。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3)本文设喻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太宗所讲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立就:立刻完成 |
B.稍稍宾客其父 |
宾客:客人 |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
D.泯然众人矣 |
泯然:消失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子墨子解带为城 |
B.或以钱币乞之 |
以其境过清 |
C.余闻之也久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D.贤于才人远矣 |
躬耕于南阳 |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题中的“伤”字,有哀伤之意,表明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叹惜之情。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刻画出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愚昧无知之态。
C.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D.作者以方仲永的事例,表明天资对成才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左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神弗福也
③彼竭我盈
④恒令腹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一战 |
不以物喜 |
B.登轼而望之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C.公将鼓之 |
当思之在心 |
D.惧有伏焉 |
且焉置土石 |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仁 义 积 则 物 自 归 之
(5)结合《<贞观政要>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的理解。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选自《孟子》)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甲)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①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②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③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蒲松龄《武技》
注:①罔,无。②蹶仆,跌倒。③舁,共同用手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 |
|
②有薄技,请以相授 |
以: |
|
③馆之客舍 |
馆: |
|
④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
易: |
|
(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3)在为学、行事、成才等方面,你从两文身怀技艺者身上获得了怎样的教益?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荆州)此用武之国 B.等死,死国可乎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2)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 |
沿:顺流而下 |
B.不以疾也 |
疾:快 |
C.迳黄牛山 |
迳:经过 |
D.犹望见此物 |
犹:好像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B.绝巘多生怪柏 |
既人迹所绝 |
C.虽乘奔御风 |
虽途迳信宿 |
D.故渔者歌曰 |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①微行②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有田产乎?”曰:“否。”“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③,渠④有蜂十五桶敌之。此年月日相合之符。”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⑤蜂自啖⑥,为卒岁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余蜜,得不馁。明岁,又复酿蜜。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余蜜,故蜂多死。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余蜜之类也。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南等十三省。④渠:他。⑤听:听凭,任凭。⑥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尔蜂几何:
②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
③得不馁:
④竭泽取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然则何以自给?
②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3)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 与 相当,最后联想到 与 相似。
(4)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馀,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①,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 ②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 五子骄纵甚, 虽守无如 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 ③,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一人,毋及馀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埒(liè):等同,齐等。②矱(yuē):尺度。③朴:通"扑",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日记数千言
②赵先生 耻居其下
③诸生 侍侧凛凛
④且 遗一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日所诵书必与 之埒 |
得无楚 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
B. 为讲说甚详恳 |
二虫尽 为所吞(《幼时记趣》) |
C. 以身先之 |
太医 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
D.书 其面日 |
其真无马邪(《马说》) |
(3)翻译句子。
①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