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书卷长留伴一生。”书简翰墨的馨香,总能滋润干渴的心田,拂去灵魂的浮躁,撇除精神的泡沫。

②然而,当白纸黑字变为虚拟数字,当实体书籍容身数码屏幕,读屏与读书的“华山论剑”,总是会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如期上演。有的人认为,数字化乃是大势所趋,读屏不但无可厚非,还能开阔个人眼界、填平信息鸿沟。相反,有的人则笃定,数字阅读助长了碎片化、片段式阅读,也容易让人丧失专注力。争论一再出现,似乎意味着,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

③其实不然。回望人类阅读历史,无论是文字载体,还是阅读方式,本来就是处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之中。书籍的数字化,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开卷有益。君不见,数码产品层出不穷,电子书籍成为“标配”,不是让阅读更加方便了吗?在地铁公交上,通过数字阅读,对知识的点滴汲取,不是让生活更加充实吗?“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又有何不可?

④事实上,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批评,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不满。数字化让阅读更便利的同时,也打开了传播无效信息、庸俗信息的“潘多拉魔盒”。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沉浸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自然很难让信息沉淀下来,成为思想的养料;钟情于娱乐至死,甚至是低俗不堪的网络内容,难免会让自己的灵魂染上低级趣味;习惯于“快餐式”信息,更是只会给自己留下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说到底,阅读无关形式,根本乃在于内容。

⑤阅读,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是不值得读。而这,恐怕才是读屏与读书之争的关键点所在。其实,书本身是有分量的。只不过,书的分量从来都不体现在纸张的厚薄、墨色的浓淡,而体现在内容的深浅、品格的高下。当前,数字阅读还没有完全摆脱掉“碎片化”“肤浅化”的标签,这需要我们推动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助力新旧媒体形态融合发展,为数字阅读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⑥宋代大儒朱熹曾如此诠释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事实上,只有自己挑选的书籍和内容本身有分量,“深阅读”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展开。在这个意义上,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坚守这一点,恐怕比争论该不该读屏,意义重要得多。

(选自《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11 版,文/陈凌)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B.阅读无关形式,根本在于内容。

C.阅读关乎人的精神趣味。

D.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

(2)下列有关“数字阅读”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是指阅读的数字化,既指文字载体的数字化,也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B.数字阅读会给忙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阅读便利,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

C.数字阅读难以让信息沉淀下来,会让灵魂染上低级趣味,使人产生虚幻的阅读假象。

D.数字阅读需要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来提供更好的内容和载体。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排比句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诗意,阐释了书籍对人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作者通过列举正反两种观点,来阐明读书与读屏生来就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C.第⑥段引用朱熹的话,阐明了读书要讲究方法,即专心致志,虚心研读,反复赏玩。

D.本文从读书与读屏的争论谈起,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来源:2016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

杨福成

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

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演绎了什么呢?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娱乐八卦、吃泥鳅治病的“养生秘笈”稳坐排行榜……现代人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跌落到低谷。微阅读正在消解崇高,远离理想,放置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

⑤多么浅薄的阅读时代啊!

⑥与微阅读缺乏深度、容易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相比,经典则不一样,它叫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经典阅读。

⑦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⑧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⑨因此,在微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

(原文有改动)

(1)从全文看,阅读经典有哪些好处?

(2)解释“荒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3)第④段画线句子举了七八十年代大学生排队买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⑥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有改动)

(1)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

B.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他枣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仅在选择读之量,而且在选择之内容与效果。

C.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读不合适自己的书不但“开卷无益”,反而比不阅读的坏处还大。

D.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捧着这样的书籍从头读到尾,就是浪费时间。

来源: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气象

张保振

     从古至今,无论是著文,或是讲演,乃至于文摘史载,要想让人记得住、传得开,没有点英雄气象是不成的。

     英雄气象如果用一个字表达,叫“敢”:敢言人未言,敢为人不为;或者叫“别”:别出心裁,别有新意。

英雄气象常常得到人们的赞美、肯定。当年经孔子修订而成的《春秋》,虽说材料是依据鲁国史官所编供,但他决不人云亦云,而是自有主见,“以一字为褒贬”,颇有“微言大义”之意,不仅形成了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而且被后人称之为“素王”。素王者,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也。但素王也是王,不是英雄,何以称王!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须有破得旧说的勇气。如果只会依规画圆,只会准方作矩,不仅难与英雄气象结缘,恐怕只能落入“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的“混混”行列。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须有入书出书的智慧。只会效《楚辞》、仿《七发》,很可能会被书捆住自己的手脚,并且永远也难以超过《楚辞》、《七发》的水平。

     要有英雄气象,须有英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须有水之就下的精神。如果只想让水向上流,不仅苦了自己,而且永远也难以聚起一个龙居之深潭,更难以使龙行雨注。水就下,下基层,不仅能接得地气,获得活力,而且能深得英雄之气。因为基层的群众,本身就是真正的英雄。深入群众,化入笔端,不仅能使文富有当代性,而且具有影响力,乃至散发出醇香令人醉的英雄气象。

     英雄气象,不仅意匠如神变化生,而且笔端有力任纵横;不仅创前所未有,而且传后之无穷。一句话,英雄气象,是文化之瑰宝,是精神之明珠。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著文或讲演怎样才能具有英雄气象?

(3)第二段中运用比喻手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称赞杜甫和毛泽东的诗词是“英雄之语”,从内容上看,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来源: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祥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敬业乐群:  

②断章取义:  

(2)选文第②段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3)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4)说说第②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5)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来源:2020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下列各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的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屐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3)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⑥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5)文中第⑥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来源:2019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_____,能_____;谅解是_____,能_____.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古今中外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彼此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前嫌。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⑩所以,我们要学会谅解。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简要回答)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

(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面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画线句: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来源: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陈鲁民的《人生总得爆发一回》,完成1~5题。

①人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平平淡淡,按部就班,风平浪静,无惊无险,那真的遗憾、乏味。无论如何,总得“爆发”上一回两回,即所谓“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以一展平生所学,建奇功,立绝学,创精品,一举成名天下闻。

②“爆发”,就是一个人在特殊时期,在极短的时间里,迸发出极大的能量,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创作出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像油田里的井喷一样。

③老子一辈子默默无闻,50岁那年连个小芝麻官也丢了,就骑着青牛离开家乡西行,到秦国去讲学。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给截住了,要他留点东西再走,于是就有了函谷关前那一次大“爆发”,留下了伟大著作《道德经》.老子的“爆发”,用了两天时间。

④法国天才数字加伽罗瓦,21岁就死于非命,在临死前一夜,他有了一次总“爆发”。他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就一夜无眠,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地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特别是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写出的东西,为一个折磨了数家们几个世纪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并且开创了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伽罗瓦的“爆发”,用了一夜光阴。

⑤《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共同“爆发”的结果。1936年暮春,光未然躺在延安的医院里,五天写出了全部歌词,接着,冼星海在小窑洞里谱曲,花了六天的时间,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不朽杰作就这样问世了。这既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他们自己一生创作的高峰。这短短几天的工作价值,超过了他们一生的贡献。

⑥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平时看着大家似乎都一样,关键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⑦当然,“爆发”看似只有几天甚至更短时间,其实,可能是一个人数十年努力积累的结果,甚至可能是一生不懈奋斗的一个总结,所谓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时。也就是说,“爆发”固然需要灵感,需要激情,需要过人的智慧,需要能把握机遇的机敏,但更需要数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积累,苦心孤诣地研究。这样,一旦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便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实现自己人生的重要“爆发”,攀登上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拿出自己最光辉的作品,昂然跻身于成功者的行列。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他)把自己生平的数学研究心得扼要地写出,并附以论文手稿。

扼要:  

②突然地一鸣惊人,突然地鹤立鸡群,突然地与众不同,“突然一峰插南斗”。

鹤立鸡群:  

(2)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3)本文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语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作用。(3分)

(4)作者说“芸芸众生,名人和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名人一生总有那么一两次成功的‘爆发’”。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名人成功地“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5)根据你所了解的名人事迹,另外举一则“爆发”的例子。(2分)

来源:201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张保振的《交友之道》,回答问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断其两足而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指出第三段和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

论证方法:

作用:

②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论证方法:

作用:

(5)阅读第四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再续写一个句子,是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当你一帆风顺,  

来源: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学会赏识》,回答问题。

①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历尽心血雕刻出著名的大卫像。人们皆惊叹于大卫像的辉煌,可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对这块雕刻大卫的石材做出褒评。其实并非石头不美,只是无人赏识,而米开朗琪罗发现了它,并赏识它是一块用于雕刻的好石材,然后赋予了它新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赏识。

②因为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疏朗的表现;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没有赏识,自我多了一份自卑,他人多了一份挑剔;社会多了一份冷漠,世界缺了一份美好。因此,我们要学会赏识。

③学会赏识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因为“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都必定有值得喝彩的地方”。台湾作家林清玄曾经评价一位犯案数十起的小偷,赞扬他的细密心思,肯定他的灵巧手法。小偷听说后,金盆洗手,成为四十多家连锁店的老板。一位年轻人因一首情诗离开学校后,福楼拜给予他鼓励、赏识。终于,这个年轻人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这位年轻人,便是莫泊桑。是赏识唤回了迷途的羔羊,是赏识使其得到认可和肯定,是赏识激发其奋发努力的勇气,最终获得新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④学会赏识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会赏识自己,要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豪放,要有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要有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私旷达,要有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坚贞不屈。因为赏识自己,诸葛孔明才会自称卧龙,未出草庐而知晓天下三分;因为赏识自己,毛遂才会以锥自喻,在大殿上据理力争;因为赏识自己,陈涉才会石破天惊,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赏识可以给自己动力,使自己迈上新阶梯。因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⑤学会赏识那些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廉颇因为不赏识蔺相如的治国才能,居功自傲,处处刁难。而蔺相如赏识廉颇的滔滔武略,不计前嫌。两人终化干戈为玉帛,彼此赏识,才有“负荆请罪”的美谈流传至今。孔夫子赏识他人,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断言。学会赏识,才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既是如此,我们为何不学会赏识?

⑥真正的智者,他们会在赏识的同时,把自己投入到铸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竞争,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萎靡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捶打成练达。

⑦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说明第②段的论证过程。

(4)说说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论证方法:  

    用: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学会赏识,对己,是一种超越;对人,是一种幸福。”这句话的?

来源: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 380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③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④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步入歧途。

⑤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20日 04版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选文的第②、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四句名言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B.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 玲

C.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

D.

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 绛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来源:2016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悲加欢不等于零

叶春雷

①我想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我的人生观:悲+欢≠零。

②人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之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这不开心的事把刚才开心的事抵消了,幸福指数变成了零,或者甚至变成了负数,让人沮丧至极。

③但我想说的是:悲加欢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古语说得好,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换而言之,人生如意的事仅一二。如果用数理逻辑来推理,人生的幸福指数,自然只是一个负数,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负数。那么,人生就根本没有幸福指数可言,只有"痛苦指数"这个概念了。

④但人生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人生的逻辑也不简单的数理逻辑所能概括的。人生的逻辑是什么呢?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这样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注意,他用的是"魔鬼"的"魔",不是"磨难"的"磨"。两位绝顶聪明的文学大师,其实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生是有缺憾的,不能求全责备。对于人来说,我们所能做的,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期待。接受现实的残酷,期待未来的美好,并为这个美好的未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⑤由此,我们不能仅仅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用数量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例如,一天之中,有两件开心的事,却有四件拂心的事,是否我这一天的幸福指数是负二呢?非也。换一个角度,拂心的事,往往能助人成长,甚至比开心的事对人的帮助更大。《菜根谭》中说:"二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按照洪应明的说法,拂心的事,对人生有正面影响,应该是正数,倒是那些快心的事,容易让人得意忘形,在人生层面上,倒成了负数。这和我们通常把拂心的事看成负数,把快心的事看成正数,完全相反。这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从常人的角度,用数学公式表达,是:(﹣4)+2=﹣2,从洪应明的角度,则是4+(﹣2)=2。

⑥其实,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帮助我们进德修行,对我们的人生是正数;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让我们人生充满信心。我们只要谦虚谨慎,不得意忘形,就可以把那些鼓励的话、开心的事,同样看成是正数。那么,我们的幸福指数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应该是4+2=6.由此可见,悲加欢,绝不等于零,更不等于负数。人生绝非没有意义,更不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包袱。事实上,人生的幸福指数,永远是一个整数,那些拂心的事越多,成为正数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什么叫 乐观主义?把拂心的事看成正数,把悲多余欢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正数,这就是乐观主义。你怎么看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你。在这个意义上,丰子恺先生的话相当有道理:"不是生活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生活。"

⑧悲加欢不等于零,悲加欢一定是一个大大的正数。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用心去过。这就是我对生活的信念,我要把这个信念告诉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B.

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

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

D.

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2)下列与第⑦段中"乐观主义"含义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海伦•凯勒小时候因生病生活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她感到无助和迷茫,善良的莎莉文老师让她学会了微笑,无惧疾病。

B.

身处茫茫沙漠,口干舌燥,这时旅行者发现身上只剩下了半瓶水,他平静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

C.

格布雷西拉西耶出身贫寒,每天只能赤着脚上学,他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后来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飞人"。

D.

作家史铁生曾说过,哪怕是你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灾难,也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可以在灾难中学会坚强,看到曙光。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看待生活中逆耳的话、拂心的事。

来源:201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3)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来源: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短文《山水画的意境》,回答下列各题。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⑦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来源:2019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下列各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3)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横线上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一)   

(二)   

(4)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论证方法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