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思想家傅山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呈现的是山西晋祠博物馆陈列的傅山书法作品(局部)。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选出最适当的评价。

A.

此作品为楷书,字形端正,笔画平直,秀美圆润

B.

此作品为隶书,字形扁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

此作品为篆书,笔法古朴,粗细均匀,讲求对称

D.

此作品为草书,笔法苍劲,龙飞凤舞,一气呵成

甲:(

乙:(

来源:2022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作文

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航天员乘组的出征仪式上,与他们进行视频连线通话。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要求:内容符合情境,情感真挚,至少用一处四川方言,150字左右。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班级开展以经典名著中的人生智慧,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定了困境与突围的专题。按照分工,每个组员都要从以下书目中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梳理,请据此完成下列表格。

①《西游记》

②《骆驼祥子》

③《红星照耀中国》

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⑤《水浒传》

⑥《简·爱》

人物

困境

突围

人生智慧

1

2

3

4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词鉴赏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

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

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

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蔬食

(清)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B.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C.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D.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丝不如 水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B.

木食 各隐卷底褶中

C.

崇俭 俭养德

D.

得以有 属予作文以记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

B.

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

C.

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D.

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

申平

①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②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③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④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⑤“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⑥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⑦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⑧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⑨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⑩“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⑪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⑫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⑬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⑭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⑮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⑯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⑰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⑱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⑲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⑳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㉑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㉒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㉓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㉔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㉕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㉖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㉗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文中语句

批注

A

“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

“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

“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

“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A.

A

B.

B

C.

C

D.

D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请简要分析本文以写墓志铭作结有何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诞生地——四川攀枝花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

③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

④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讲堂”,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VR体验式教学项目,开辟“三线建设实景公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随着“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

(摘编自《四川日报》2022年4月11日,有删改)

注:①“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材料二

(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整理)

材料三

《2021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28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50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形式重走红色景点,“红色景点+山水名胜/人文景区”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白天橘子洲,晚上文和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的地。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寓教于游”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广州5天4晚”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

(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

(1)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年,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

B.

2021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

C.

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

D.

2019年至2021年间,2-3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

(2)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力“三线建设”资源,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特色日渐凸显。

B.

旅行方式呈多样化,老年人都爱跟团、年轻人爱打卡、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

C.

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年轻人愿意去红色景点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实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

D.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渐成常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在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可以借用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3)“5.12”地震后,德阳各区(市、县)都有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请利用攀枝花市“三线”特色文旅建设的经验,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红色文旅方案提出建议。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

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

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

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

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

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试”。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阳市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活动即将举行。本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创意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内容符合主题,语言凝练,有宣传效果,不超过18个字。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尺素”或“信札”。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我们学过的《诫子书》《与朱元思书》都是古人的书信。

B.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世界。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白露时节。

C.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自由颂》《园丁集》《飞鸟集》等。

D.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这组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御山区冬季严寒。

B.

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

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电影发布会上,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回想起70多年前的那场触目惊心的战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B.

《十二风舞志》本是一部舞界奇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淡忘,现在已逐渐散佚,令人痛心疾首

C.

虽然水下考古困难重重,但是孟原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择一事终一生,不断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D.

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在浦下河龙舟池开赛,参赛者们正襟危坐,挥桨竞渡,斗志昂扬,“逐浪”端午。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抖擞 热忱 视察 明知故问

B.

蜿蜒 辱没 炼达 自圆其说

C.

凋零 心绪 枝节 随身附和

D.

铸就 炊烟 振撼 如雷贯耳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怀(miǎn) 东(gāo) 雕(lòu) 舻相接(zhóu)

B.

(nán) 瓦(léng) 带(qì) 伛提携(lǚ)

C.

王(yán) 崩(tān) 杂(rǒng) 陌交通(qiān)

D.

藏(zhù) 弱(léi) 仃(líng) 怏不乐(yàng)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2-12-0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