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图甲为北京市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乙为北京市热岛效应四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遥感图像。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图乙中与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热岛对应正确的是
A.a、b、d、c | B.a、c、b、d |
C.d、c、a、b | D.c、d、b、a |
图乙d中出现低温冷岛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①该季节郊区植被覆盖率高,白天升温慢 ②该季节郊区地表裸露干燥,白天升温快 ③该季节城区污染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④该季节城区污染物扩散快,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读“500百帕等压面海拔高度(单位:米)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若A地近地面吹西南风,则该天气系统为
A.北半球的反气旋 | B.南半球的气旋 |
C.北半球的气旋 | D.南半球的反气旋 |
当该类天气系统控制亚洲大陆时
A.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 |
B.北京寒冷干燥 |
C.北极处于极昼和极夜过渡时期 |
D.长江三角洲地区盛行东南风 |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表1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数量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
地上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 B.总生物量 | C.地上生物量 | D.地下生物量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
我国东部主要的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201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度过了一个史上最炎热的夏季。图11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A.“台风”——一般形成于副高南侧 |
B.“温暖湿润的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
C.“我国主要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应在副高北侧 |
D.“副高控制下高温晴热”——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 |
若副高处于图中所示位置时,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 B.华北地区干旱缺水 |
C.青藏地区雪线位置最低 | D.西北地区受寒潮影响 |
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为冬季,则c处是海洋,d处是陆地 |
B.若为城郊环流,则c处是郊区,d处是城市 |
C.若为夜晚,则c处是山谷,d处是山脊 |
D.若为白天,则c处是陆地,d处是海洋 |
读北京市2015年4月16日~21日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图示时段,北京市
A.因寒潮过境而出现降温过程 | B.19日较20日,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
C.日温差随阴雨过程持续增大 | D.降水过程利于降低空气中的浮尘 |
图示时段,气温总体上升的原因是北京市
①白昼时间增长 ②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③受夏季风影响 ④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 B.黄海沿岸 |
C.准噶尔盆地 | D.柴达木盆地 |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 B.受暖湿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
C.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 D.晴朗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
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 | B.a是地转偏向力 |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 D.该风形成于高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