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岳麓版历史必修 Ⅲ
材料二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2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材料三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⑵《时代》周刊将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⑶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思想与三民主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4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晚期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3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完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请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16、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国家的主权从何而来,这是古今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治理人民的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提升、或加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批,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材料三: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阿奎那和詹姆士一世观点的不同。
⑶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近代中国的哪部文献中?从袁世凯的言论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 “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第二次失败”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请结合近代中国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如何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谎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分)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由谁引发?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的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了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人为“野兽”,把秦国无情的扩张比作“蚕食”,到公元前221年时秦王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称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开始装饰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 定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全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除了原秦国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徒列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并把秦国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此外,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法国媒体每当提到总统的时候,从来不用“法国总统”这个称号,更不会说“我国总统”或“国家总统”,而总是要不厌其烦地说“共和国总统”。每次共和国总统对国民发表正式讲话,在结尾的时候必定要喊两句口号,一句是“法兰西万岁”,另外一句就是“共和国万岁”,把共和国政体和法兰西民族等量齐观。法国人珍惜共和国的观念,是因为其走向共和的历程艰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塔里夫阿诺斯所说的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英、法两国的政体分别是什么。分析两国政体建立过程所体现出的特点。
外交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互访、谈判、缔结条约、互派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势力相对强大的政权,为了保卫其核心地区的政治安全,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朝贡——册封”秩序,……明朝时候,明太祖坚持“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的主张,“厚往薄来”往往给朝贡国家高于贡品的回赐。据记载,永乐十五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勤修职贡,遣使敕及白金二千两,文绮表里二百匹……赐其妃文绮表里八十匹。”
——《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朝贡——册封》
(1)根据材料一,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腾奉兹驾西巡……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材料二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思想倾向?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
材料三: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义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是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周恩来
2010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重申: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肩负着确保两国经济社会全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对推动亚洲乃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指的是什么?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这一“重大贡献”的主要意义。
材料四 2000年6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悟。2010年6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新华网
(4)简述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了时清时期,这种状况却发生了改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制作的表格,请按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经营形态 |
产品用途 |
流通方式 |
特点 |
① |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
剩余部分出售 |
①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③部分增多,分工日细,技术进步; |
② |
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
不在市场流通. |
|
③ |
民间消费的产品 |
在市场流通 |
(1)请按顺序填写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① ② ③
(2)该同学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的整理不全面,请你从其内部力量消长及发展前途方面再补充两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现代化的六次浪潮
浪潮 |
大致时间 |
核心内容 |
主要特点 |
注释 |
第一次 |
1763 – 1870年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机械化、蒸汽机、残民效应 |
经典经济现代化(工业化、非农业化)(全国性市场) |
第二次 |
1871 – 1945年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气化、内燃机、贸易效应 |
|
第三次 |
1946 – 1970年 |
第三次工业革命 |
自动化、计算机、冷战效应 |
|
第四次 |
1971 – 2020年 |
知识和信息革命 |
信息化、绿色化、知识效应 |
|
第五次 |
2021 – 2050年 |
新生物学革命 |
生命工程、生物经济 |
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知识化、非工业化)(市场全球化) |
第六次 |
2951 – 2100 年 |
新物理学革命 |
超级运输、文化和体验经济 |
注释:第二次浪潮的时间包括1914—1945年间的经济危机和调整,知识效应包括高科技革命等。
——整理自《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二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划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
——(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科学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次经济现代化浪潮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材料一中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兴起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3)依据材料一的划分方法,材料二所述内容反映的哪一次浪潮?结合材料二指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这次浪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实…… 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摘自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三 (一)民族主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二则中国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和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孙中山是怎样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中国革命十三年来,“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的原因?孙中山在此期间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其目的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事业,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材料一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
35周年国庆首都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游行队伍
行进中打出的横幅,此画面瞬间传遍世界,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依据所学,说一说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从列宁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结合所学谈谈你如何理解?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