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
《论衡·效力篇》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
C.统治者对士的依附性增强 |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
2009年12月和2010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先后在哥本哈根和坎昆举行。在前一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论不休,最终留下诸多遗憾;在后一会议上,与会国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①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②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是各国合作的重要障碍
③各国意识到全球性的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协商解决
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合作又有深刻矛盾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从世界历史研究发展的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
B.美国确立了经济霸权地位 |
C.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l∕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
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
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缓解了失业问题,又扩大了内需并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 B.调整农业经济 |
C.规范企业行为 | D.举办公共工程 |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的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为共渡难关各国亲密无间 |
C.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D.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这主要是指
A.它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B.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C.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D.它提高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 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B.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
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了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 |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
C.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
D.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主要是指
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B.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
C.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D.决定实行对外开放 |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 B.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 D.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