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面一段文字内容,其创作背景是: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红色中华》――民国7年――刘大白
A.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 |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D.《敬告青年》 |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能战胜其他社会思潮的根本原因是
A.李大钊等人的宣传 |
B.中国社会的需要 |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革命性 |
D.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李大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庶民的胜利》 |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C.《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他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敬告青年》 | B.《文学改良刍议》 |
C.《文学革命论》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异很大,其关键原因在于( )
A.民众觉醒程度和群众基础不同 | B.清政府腐朽暴露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和方式不同 | D.民族危机程度不同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D.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苏联建成杜会主义社会 |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展开斗争④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五四运动前后,通过发表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的是:( )
A.梁启超 | B.严复 | C.李大钊 | D.陈独秀 |
1918年11月,李大钊为宣传十月革命而发表了 ( )
①《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②《庶民的胜利》
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④《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是李大钊革命一生的生动写照。这里的“主义”是指( )
A.自由主义 | B.改良主义 | C.马克思主义 | D.无政府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