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到:“美国采取措施以强化受到苏联侵略或共产党颠覆威胁的国家,这也就是保护美国的安全——它就是保护自由!”为此,美国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发动局部“热战” D.成立北约组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材料三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请回答:
(1)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开启了一个特殊的时代,为此美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江泽民同志论述的要点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能否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为什么?(9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针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停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苏关系,描述最准确的是

A.从摩擦到对抗 B.从敌对到盟友
C.从盟友到分手 D.从盟友到对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1)写出l5—16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海洋”的两条重要航线。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
材料二 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到了19世纪后期,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成为原料出口地,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2)根据材料二,概要分析19世纪后半期整体世界形成的主要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 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叶江《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指出冷战对整体世界发展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是二战后德国分裂示意图。观察该图,对当时国际形势理解正确的是

A.德国分裂,美苏冷战开始
B.欧洲阴云密布,冷热战交替
C.美苏关系破裂,在全球相互对抗
D.德国被多国占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中鼓动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相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其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
B.其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C.其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其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围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是

A.战后美苏争夺世界
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下贸易竞争
C.战后美欧争夺世界市场
D.战后欧美与亚非拉民族国家争夺世界世界原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1957年3月25日
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
1957年11月14日到16日
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
1957年12月19日
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D.世界处于美苏冷战格局,新的力量已孕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是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我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将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得完全的合作。”该演讲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C.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 D.全球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a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b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a美国,1947               图b捷克斯洛伐克,1949
图1
分别概括两幅漫画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时局、国家立场及时间推移等角度,具体分析导致以上两幅漫画所体现观点迥异的主要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苏联漫画家创作的《用膏药援救死者》,它反映的是

A.铁幕演说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5年,美国发布《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明确美国对日占领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促使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为此,美国对战后初期的日本
①行民主化改革                      ②实行“冷战”政策
③实施军事占领                      ④推行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甲:“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史学家乙:“冷战应归咎于美苏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史学家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历史
B.史学家乙应用整体史观诠释历史
C.两位史学家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利益
D.两位史学家分析视角有较大不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