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职 位
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便维护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它既包括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也包括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1、图一、图三所示朝代在地方分别推行什么制度?有何共同作用?
2、图二体现的制度有何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评价:科举之善和八股之害。
材料三: 北宋建立后,着重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问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朱熹《朱子语类》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4、请回答:北宋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哪些负面影响?(5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五项制度。(10分)
材料二   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
材料三   2012年,86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60年了。她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材料四   从1877年到1897年,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而已。……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
——摘自人民版历史
(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展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
材料三 多年以来,对清末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20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
——————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3)概括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便维护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它既包括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也包括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1、图一、图三所示朝代在地方分别推行什么制度?有何共同作用?
2、图二体现的制度有何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评价:科举之善和八股之害。
材料三: 北宋建立后,着重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问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朱熹《朱子语类》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4、请回答:北宋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哪些负面影响?(5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借鉴、汲取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作了哪些努力?
(4)综观以上材料,归纳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汤之孙太甲在位时,因其“不尊汤法,乱德”被幽禁。从战国时起,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构筑了某种有利于廉洁政治的文化氛围。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汉代规定,“臧值十金,则至重罪”;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其余不问;汉代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 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代巡按任期两年,职责偏重刑狱;《唐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盗所监临财物者”,“三十匹绞”。《大明律》规定:官吏监守自盗,至四十贯者绞;官吏犯赃枉法,至八十贯者绞;官吏恐吓取财,即使未遂不得财,亦须杖刑;明代巡按对地方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相对比较廉洁,与其廉政文化设计上的精良密切相关。在西方的政治观念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把个人权利作为合理解决一切问题的基本坐标:“较之以往的时代,我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为权利话语所支配。”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指出:“对于人权的无知、忽略或轻视乃是公民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由。”在西方社会,公民权利意识的发达是其政治廉洁的重要保障。……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呼吁:“请您提倡一个扫除愚昧的行动,制定和改进教育普通人民的法律吧。让我们的同胞知道:只有人民才能保护我们,使我们能够防止这些弊害,为此付出的捐税尚不及献给国王、僧侣和贵族财物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听任人民陷于愚昧无知,这些家伙就会在我们中间死灰复燃。”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及运行条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廉政建设的主要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1796年9月,华盛顿在他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材料四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此语引起国民强烈反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联系所学知识,简要叙述美国领导政府的人们是如何实现“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权不可任性”做出了哪些努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在追求民主法制时的共同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材料二  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根本没有民主权力……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封建转帝制”这一转型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
(2)用相关史实来证明材料二中关于英国“制度创新”的观点。(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在政治实践方面是如何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材料三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美国),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如何确立的?材料三中美国的是一个怎样的“新的种类的国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材料三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七国”代表什么时期?据材料指出“文武之道”丧失的表现。
(3)基于对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思考,秦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部州示意图(下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