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图片是一战时欧洲各国征兵宣传海报。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
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 |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
下图为马克•格特勒《旋转木马》,“旋转木马场中,姿势僵硬、因受到惊吓而目光呆滞的人们骑着苍白如幽灵般的马儿,一圈圈地不停旋转,永不静止……”该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了心灵的巨大创伤 |
B.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光学技术 |
C.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
D.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 |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 B.召开华盛顿会议 |
C.签订凡尔赛和约 | D.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 |
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其原因包括①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②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区域 ④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这样评价道:“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下列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
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一战中,美国获得了巨大利益,下列各项不是美国获得的主要利益的是
A.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B.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 |
C.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D.获得了大量殖民地 |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
下面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集团的对立 |
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 |
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利益集团 |
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
C.充分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 |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
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
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 |
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 |
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 |
D.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 |
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联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曾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世纪科技飞速进步,飞机、坦克、新式枪炮等投入战争。其影响是
①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②使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③使“闪电战”成为世界大战的主导战术
④直接导致战争变成世界性大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
①美国参加对德宣战 ②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 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