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后期在西北地区曾有民族企业家慷慨陈词:“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居民,均有赖吾等救济。”“在这紧急时刻,多一份生产,就多一份国力”。其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导致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表  1936—1947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各期各国总计=100

年份
香港
日本及台湾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其他
1936
1.9
16.6
19.6
11.7
15.9
1.9
0.1
32.3
1947
1.8
1.7
50.1
6.9
/
1.2
0.3
38.0

(说明: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棉纺织业
100
81.7
69.8
面粉业
100
77.5
72.5
机器业
100
99.6
56.0
各业平均
100
85.5
74.9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据此推断这一报道的时间应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1895—1913年 B.1914—1919年
C.1927—1937年 D.1945—1949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西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技工1万2千多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迁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
B.西迁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西迁促进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D.西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