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马鞍型发展的特点,这与王朝更替下小家经济的特点有关
②中国古代经济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超过了中国古代
③由于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和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19世纪末于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④由于战争和不利的政策等原因,1936-1949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A.4个 | B.3个 | C.2个 | D.1个 |
3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而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拼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产生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举一例)。(6分)
(3)近代以来,工业(或科技)革命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工业(或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迎浪”而上,而中国却在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姗姗来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迟到”的原因(任选其中两次作答即可)。(6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为什么“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某报曾刊载:今天的上海市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美国经济侵略创造了条件 |
C.一战前夕掀起抵制日货、提倡美货的群众运动 |
D.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减免大量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
导致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 )
①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美国的经济侵略 ④日本的侵华战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其中,陷入绝境的是在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十年内战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在华投资总额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日、美三国在华势力的消长
②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投资迅速增长
③两次国共内战期间,列强对华投资总额均有缩减
④列强投资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资金短缺问题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3年李鸿章写给醇亲王的一封信:“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二 铁路既修,首要的问题是确定轨距。为了省钱,有人主张采用2英尺5英寸,有人主张采用日本式的3英尺6英寸,但是英国工程师金达力主采用4英尺8英寸半的标准轨距(1.435米)。经过一番争论,金达的主张占了上风。1881年6月9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历经磨难终于动工兴建。因清廷怕震惊了东陵的先王神灵而禁止使用机车,所以特别声明,路成之后,火车用骡马拖拉。这段铁路用骡马牵引货车,所以被世人称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1898年3月6日订立的《胶澳租界条约》便规定:“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三十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物料。”后来又补充规定:“在三十里内,除华人外,只准德人开采矿产。”这是当时众多欺压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标准文本之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李鸿章怎样的认识?两广总督张树声与其相比有何高见?
(2)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不利因素。
材料四: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3)我们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机遇的原因?
材料五:中国经济现代化曾发生两次进程中断,1937年—1945年工业化水平倒退,约到1952年才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1960—1977年工业化水平倒退。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4)1937—1945我国工业化水平严重倒退的原因?
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三毛的苦难生活,他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美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据此可以推断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时期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48年4月《东北日报》刊文指出:“华北工业中心之天津,原有各业大小工厂五千家,去年经常保持全部开工的仅及百分之一,局部经常开工的占百分之四,有百分之四十的工厂已陷停顿,其余百分之五十五均陷于半停工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搜刮 ③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 ④多年战争的破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35年,山东人郭尧庭在天津经营文具店,所经营的墨水都是进口货。1942年,该店研制生产出国产普通纯蓝墨水,开始以“丽得”牌命名,后来考虑此牌名有崇洋色彩,遂在他们研制成功鞣酸铁墨水后,于1945年创立“鸵鸟”品牌。上述信息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企业发展得益于“短暂的春天” | B.体现了郭尧庭先生爱国精神 |
C.由此打破了列强对华商品的垄断 | D.天津商业环境好于山东 |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名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
B.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
C.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
D.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