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变革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它们很快进入国家的贡赋体系,并为国库、皇帝和权贵所囤积。对于绝大多数生产者来说,换取白银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和贡赋,而非资本的增长。许多人日常生活基本上与市场没有联系,白银之类的贵金属在这里基本上成为一种权力、礼仪象征物,恢复其物质的特性,丧失其货币的功能。
(据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等整理)
(1)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导致“16世纪以来美洲白银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为什么输入中国的白银基本丧失了货币功能?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认为,“政府之义务虽千端万绪,要可括以两言,一日助人民自营力所不逮,二日防人民自由权之被侵而已。”因此他主张将“凡事业之性质,不能委诸个人者”、“凡事业为公益起见,不宜委诸个人者”、“凡国人所不欲办之公益事业”三类企业交由政府举办。1910年他又提出,“今日政府之弊,在宜干涉者而放任,宜放任者而干涉”,他举例说到,“当局者与民争利,侵入私人营业区域”、“当局者别怀私意而以国帑谋其私益”。
(据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等整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经济思想。并据此评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任评一项)。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1984年中国经济生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美国学者科斯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北京主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和地方及民间力量推动的由下而上的改革”合力推进的,从1978~1984年这一时段中任举一例佐证该观点。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展开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下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
看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中ADE代表的经济成分及AD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图表中D所示的划线段a~b处经济状况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2)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谭熙鸿主编的《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948)记录道,当时“建设国防经济,发达国营工矿事业的呼声,遍于全国上下”。这种“呼声”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日战争的需要 | B.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 C.解放战争的需要 | D.官僚资本的膨胀 |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机械工业 |
181 |
40.4 |
食品加工 |
22 |
4.9 |
化学工业 |
56 |
12.5 |
教育用品 |
37 |
8.2 |
电器工业 |
29 |
6.5 |
矿 冶 |
8 |
1.8 |
纺织工业 |
97 |
21.7 |
其他工业 |
18 |
4 |
A.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官僚资本的膨胀
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 | B.军工企业的激增 | C.民营工业的发展 | D.战时需求的刺激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解放战争期间 |
近代后期在西北地区曾有民族企业家慷慨陈词:“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居民,均有赖吾等救济。”“在这紧急时刻,多一份生产,就多一份国力”。其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A.五四运动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下表反映了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
C.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 D.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棉纺织业 |
100 |
81.7 |
69.8 |
面粉业 |
100 |
77.5 |
72.5 |
机器业 |
100 |
99.6 |
56.0 |
各业平均 |
100 |
85.5 |
74.9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