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法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 | B.外国资本的侵蚀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丰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 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
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 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项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阶段的发展表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甲午战争后发展情况比较好 | B.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 |
C.国民政府成立初发展比较顺利 | D.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显好转 |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造成他困惑的原因 (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
B.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
C.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
D.官僚资本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
某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张明明同学搜集到1947年至1948年部分时间里,国民党统治区黄金、美元、物价上涨的情况。这表明
时间 |
黄金价格上涨 |
美元价格上涨 |
物价上涨 |
1947年2月到12月 |
13倍多 |
11倍多 |
7倍多 |
1948年头8个月 |
62倍多 |
78倍 |
78倍 |
A.战略决战国民党失败恶化了国统区经济环境
B.中共战略反攻导致国民政府的经济完全崩溃
C.国统区的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投机活动盛行
D.美国对华经济渗透,使国统区经济发展困难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②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③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④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金陵秘事》,从1948年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金融币制改革为入口,再现了国民党内部官员为了利益各自为营,以致最终作茧自缚的黑幕。与这场币制改革有关的是
①目的是想将发行新币与限制物价双管齐下,以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②以法币代替金圆券,搜刮人民,四大家族中饱私囊
③支持内战,作“卷款潜逃”的准备
④结果还是通货膨胀,“货币改革”失败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 B.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 D.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
“大量民族企业纷纷内迁,来不及内迁的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重庆成为国统区的工业中心。”这种局面出现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北伐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
A.1895—1913年 | B.1914—1919年 |
C.1927—1937年 | D.1945—1949年 |
阅读下列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图甲、乙)
图甲 图乙
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大炼钢铁使轻工业比重有所下降 | B.轻工业发展呈下降趋势 |
C.一战期间重工业比轻工业发展快 | D.有效政策使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平衡 |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 |
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 | 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