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二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须有国务员副署,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力。同时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通信.居住和信教等自由。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
材料三 孙中山明令废除清朝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以新式名词代替;过去常用的大人.老爷之称均被革除。他要求民间称呼官员均学习西洋或东洋,称为“先生”或“君”。
——据《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司厅称呼文》等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材料五: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社会革命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办法是什么?
(2)材料二确立了什么政体?概述材料二颁布的重大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材料三、四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0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为了维护中华民国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哪些努力?
历史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既正确又全面的同学是
甲同学:辛亥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乙同学: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丙同学: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丁同学: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和社会近代化
A.甲同学 | B.乙同学 |
C.丙同学 | D.丁同学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含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内容。这些主张的提出( )
A.旨在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 B.是对西方发展道路的否定 |
C.体现了对劳动阶级的关注 | D.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孙中山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成立同盟会 | B.改组国民党 |
C.推动国共合作 | D.领导北伐战争 |
孙中山在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
A.调和劳资关系 |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
C.没收外国资本 |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
有人这样认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此处“启蒙”的主要内容是( )
A.民主科学 | B.马列主义 |
C.实业救国 | D.君主立宪 |
1917年4月,国务院在复众议院的咨文中表示:“下级审判厅法官所为判决,只须在法律范围以内,纵使误解法令以至判决不当,亦不能遽加以处分……此为绝对之原则。”“绝对之原则”指
A.三权分立 | B.主权在民 |
C.司法独立 | D.民主共和 |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现阶段的目标……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我们果然是这样做了。……不但在现在和过去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 )
A.中国革命的最终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
B.解放中国农民是新三民主义的主要目标 |
C.新民主主义是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相同 |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主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 B.清朝统治被推翻 |
C.中华民国成立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