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材料二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又指什么?
(2)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2)商鞅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如图
       
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军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一现象对后世影响如何?(5分)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不再以山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人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山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人小授予宫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呷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个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3分)
(3)比较雅典和秦朝政治制度对各自国家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评价历史事件需要尊重史实,但往往也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下面是古人对某商鞅变法的评价:
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宦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董仲舒和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分歧在那里?
(2)两人的出发点各是什么?
(3 )造成两人看法不一致的原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取”。“有君子之道,其使民也义”。
材料二:《管子》指出:“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材料三:商鞅说:“上一(统一)而民平,上一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材料四:《申鉴》(东汉荀悦)云“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而无私惠,有公怒而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而元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提出哪些征税原则思想?
(2)如何评价这些思想主张?

来源:2008年启东中学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八)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题:

(1)从图1和图2中的牛耕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材料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 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 理的评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