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胡锦涛指出,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商谈并取得实际成果,标志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其中“九二共识”指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B.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
C.“一国两制”的构想 | D.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原则 |
“少小离家老大归, 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说明 (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打破 | B.海峡两岸已经实现三通 |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九二共识” | D.海峡两岸国共两党有了直接交往 |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中央政府的支持 | B.“一国两制”的保障 |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 D.投资环境的好转 |
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 D.海峡两岸经济互利互补 |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武力统一 | B.一国两制 | C.台湾独立 | D.一中一台 |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D.坚持改革开放 |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
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
确的是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
“三通”。它表明( )
A.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
B.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形成 |
C.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
D.祖国统一的障碍彻底扫除 |
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流原乡,才会停
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
A.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 |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
C.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
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
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
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
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
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有( )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邓小平早在1984年就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
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该观点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