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唐太宗主持国家官员选拔考试,看着考生们鱼贯而入,唐太宗感叹: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这一现象得益于哪一制度的确立:( )
A.察举制 | B.九品中正制 | C.科举制 | D.恩荫制 |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确立三省六部制 | B.建立法律体系 | C.废分封,置郡县 | D.实行科举制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
C.重视发展农业 | D.实行兵民分治 |
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御史大夫 |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
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C.秦朝的郡县制 | 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 |
下图诰示中获得进士出身金榜题名的人所通过的途径是( )
A.毛遂自荐 |
B.立军功授爵 |
C.凭才学科举获得功名 |
D.出洋留学,功成名就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A.分封制 | B.编户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 B.唐朝人 | C.宋朝人 | D.清朝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