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极低(2)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3)科学技术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高(4)各级政府对重工业生产限制重重
A (1)(2)(3)(4) B (2)(3)(4)
C (1)(2) (4) D (1)(3)(4)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活贫困 | B.商人不愿扩大再生产 |
C.同外国的贸易很少 | D.封建制度的阻碍 |
体现江西景德镇制造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A.官办手工业工场 | B.民间小手工作坊 |
C.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根据张瀚《松窗梦语》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这一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 |
C.杭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杭州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 |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出苏州的情况有
①工匠的技术水平 ②出现劳务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时工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万历四十一年(1631年),浙江崇德的石门镇原来“镇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
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为佣,其
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
赢”。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江浙一带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
B.油坊主招募邻近游民进行生产 |
C.油坊的经营方式属于家庭手工业 |
D.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
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 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 | 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
山西太原“王家大院”被专家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卖豆腐
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
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破坏生态环境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
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
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末黄遵宪诗中提到的
“大错”实际指的是( )
A.打击了出口商品生产,导致中国海外贸易停顿 |
B.镇压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阻碍了中国国家统一 |
C.禁止官民出海贸易,动摇了中国社会稳定性 |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中国与世隔绝而落后于时代潮流 |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从材料中可得出
①雇佣劳动出现 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劳动力商品化出现 ④重农抑商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