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 | B.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
C.人身依附关系 | D.雇佣关系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 B.商品经济活跃 |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1905年,清政府建立户部银行,总资本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由户部认购两万股,其余两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这说明清政府
A.开始采取近代化措施 | B.推行官商合办方式 |
C.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 D.为民族工业筹措资金 |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这是:
A.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 B.封建制生产关系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
商人 |
占总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④体现出商品经济的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
A.盐铁官营 | B.“贱商令” |
C.闭关锁国 | D.“海禁”政策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
A.租佃关系 | B.雇佣关系 |
C.人身依附关系 | 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