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市场经济体制 |
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这种认识所引起的后果不包括
A.强制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
C.实行新经济政策 | D.形成高度集权的斯大林体制 |
1921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
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
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形势,(苏俄)党内有些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开社会主义原则”。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下图是苏俄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A.1913年至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 |
B.1921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 |
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 |
D.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 |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国家工业化政策 | D.农业集体化政策 |
图为俄(苏)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 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
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 )
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 | 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 |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
下列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
A.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 B.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C.使俄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D.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 |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 B.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
C.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 |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B.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 |
C.是巩固苏俄政权的重要措施 | D.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 |
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C.取消商品贸易 |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经济 | B.目的相同 |
C.成效相同 | D.因改革陷入困境而停止 |
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互相借鉴的有
①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②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④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A.①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