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A.工业化方针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农业集体化运动 |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却告诉我们“新经济政策其实并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请问“如此沉重的任务”指的是( )
A.苏联正在进行利用市场的尝试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
C.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尝试 |
D.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历史为邓小平的结论提供了历史依据是
A.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市场经济 | B.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计划经济 |
C.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 D.俄国1861年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 |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
1921年3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 )
A.征收所有余粮 | B.废除各种农业税 |
C.允许商品买卖 | D.取消自由贸易 |
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俄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借鉴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 )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
B.工农联盟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
C.这种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
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邓小平的这个观点(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
一种观点认为:“急于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曾得到很大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执行于1918年至1921年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一政策之下……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部余粮由国家强行征购。”这一观点实际上
A.把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结为苏俄激进 |
B.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C.忽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的内在原因 |
D.是对余粮收集制度的非理性判断和否定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
材料二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列宁在提高俄国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又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2)邓小平为什么说“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3)列宁和毛泽东都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由此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1921年美国人哈默用苏俄的皮毛和鱼子酱,换取美国的小麦,受到列宁的接见,成为苏俄承租石棉开发合同的首位美国人。1979年,应邓小平的邀请,哈默又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两国如此优待哈默的共同背景不包括( )
A.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已经开始 |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经历了从不清楚到清楚,由浅到深的过程 |
C.清晰的认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D.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和要求 |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 )
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 |
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
D.农业集体化的片面性 |
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