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林则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③《四洲志》与《海国图志》的作者 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引自《筹办夷务始末》
回答:
(1)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张?
(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
(4)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主张是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
“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族之所恃,……以中国聪明才力,国耻足以振矣。”这段话体现了
A.洋务派的观点 | B.维新派的观点 | C.实业派的观点 | D.革命派的观点 |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
B.鸦片战争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觉醒 |
C.魏源写出《海国图志》一书 |
D.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
广东最早成为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其表现应包括 ( )
①设立译馆 ②海外图书毕集于市
③洋货大量涌人④派遣海外留学生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①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y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
请完成: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有什么不足之处?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
在钦命福建巡抚部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寰志略》中有这么一段话:“(此公)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为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礼,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其为称首哉!”徐继畲所指的这个人物是谁:
A.华盛顿 | B.杰佛逊 | C.林肯 | D.罗斯福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A. | 反抗侵略 | B. | 中体西用 | C. | 政治改良 | D. | 全盘西化 |
中国近代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和徐寿的共同经历在于
①参加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②同清政府的洋务机构有联系
③翻译过西书
④主要成就在数学方面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