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材料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主题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题材料二: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据主题材料二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主题材料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根据主题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4)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主题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据材料一、二,概括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历史内涵,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实质。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特点。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请回答:
(1)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继畬《瀛寰志略》的撰写开始于1843年,1848年在福州第一次付印。从该书体例上讲,继承了中国从《汉书》开始的地理志传统,是中国人完成的第一部具有成熟性的体系完整的世界地理志。在徐继畬之前,魏源于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完成《海国图志》一书,然而,魏源注重的是“制夷”,尽管他也继承了地理志传统,但粗疏而不严密。
徐继畬与魏源一样,他首先收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和新出现了的以中文发表的新闻纸(报纸),也包括绘有地图之类的西文原版资料,互相进行比较,并且询问、请教了可以遇见的有学问的西方人士,甚至询问、请教了曾经远航的中国水手。就欧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他进行了一系列考证,不仅纠正了中国以往的许多错误,而且也弥补了西方地理学的缺憾。
材料二 《瀛寰志略》第一卷为“地球”,徐继畬清晰地勾勒了整个世界的地理基本格局,然后,其他九卷就各大洲进行详细分述,对每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区域(政区、地形)进行探讨。同时,对当时世界的人文、物产及海路交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历史的介绍,综合起来就是一部世界史……他评价罗马帝国:“肇造邦土在成周中叶,混一在西汉之中,分裂在东晋之末,宗社之墟在明景泰间,祚数之长,泰西无其比也。”这意味着向中国人指出,即使从老大帝国立场看远古、中古,西方也有着比朝代频繁更替的中国要辉煌的事实存在。他介绍巴黎的图书馆、医院和大学:“城内有大书院,藏印本书三十六万册,钞本书七万册。又设医院十四所,选名医居之,各国学医者皆裹粮赴巴勒。又有繁学院,居各项艺术之师,如学兵法、开河道、造器物之类。”他向中国人指出了蒸汽机的作用,并已经注意到了新发明的火车:“先是,欧罗巴诸国织布多用火轮机,能者推广其法,遂造为火轮船。近年米利坚又推广其法,造火轮车,而溶铁为路以速其行,亦可谓精能之至矣。”
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畬尤其表现出了对没有帝王及有限王权的国家政制的偏好倾向。他介绍古希腊“不立国王”,介绍古罗马“废国王,立公会”,介绍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徐继畬最推崇的是“天时之正,土脉之腴,几与中国无异”的美国及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的历史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并评价徐继畬及其著作《瀛寰志略》的历史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 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展到欧洲,历史上称其为“东学西渐”。后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始出现“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相同点。
(2)比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不同点。
(3)通过上述比较,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主张是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哪些企业?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1分)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图三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四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
(1)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结合其内涵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3)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的基本特点。
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 |
关键词 |
出现频次 |
所占比例 |
社会伦理观念 |
仁、礼、信 |
8234次 |
36.2% |
法观念 |
法、刑 |
4648次 |
20.5% |
财富观念 |
利、财、富 |
5395次 |
23.8% |
公平公正观念 |
均、平 |
4427次 |
19.5% |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总理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 |
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
1958年 |
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
1984年 |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
1990年 |
“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家鼐作为晚清的教育家,认为“务使学堂所成就者,皆明礼达用,以抑付我国家振兴人才之至意”。 这时的孙家鼐逐渐由教育富国的笼统口号转而为实施他的教育思想作准备。他在官书局上任后不久,即向光绪帝上《官书局奏定章程疏》七条:一设藏书院;二设刊书处;三设游艺院;四设学堂;五筹办经费;六分职掌;七刊印信,其中前四条为主要内容。
藏书院专为收藏我国的经史子集等书籍,以“备留心时事讲求学问者,入院借观,恢广学识”。刊书处则专门刊刻各国西学书籍,举凡律例、公法、商务、农务、制造、测算之学及武备工程诸书,“凡有益于国计民生与交涉事件者,皆译成中国文字,广为流布”。
设游艺院,通过广购化学、电学、光学诸新机、矿质、动物、植物各异产,分别部居,逐门陈列,以便“学者心摩手试,考验研求,了然于目,晓然于心”。这样“将来如制造船只枪炮等事,可以别材质之良窳,物价之低昂,用法之利钝,不致受人蒙蔽”。即设学堂一所,聘请精通中西学的人为教习,以培养入馆肄习者。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材料二:孙家鼐作为晚清的教育家,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备的办学主张和办学理论。在他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及隶属于京师大学堂的医学堂和武备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
——钱耕森、孙家鼐与京师大学堂《安徽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孙家鼐在奏章中体现了什么样教学原则和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家鼐“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