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引进机器创办近代工业
③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④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到政治思想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A."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
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画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古趋利意识。“世俗理发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为主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 B.科学技术 |
C.民本思想和制度 | D.自然规律 |
“他”把自己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作的探索,描绘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他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他”是
A 魏源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 D.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
《齐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 | B.顽固势力的反对 |
C.社会观念的落后 | D.大家子弟的谨慎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 B.曾国藩 | C.洪仁玕 | D.康有为 |
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
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 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下列资料或书籍中,由林则徐组织人员编写的是
①《各国律例》 ②《四洲志》 ③《海国图志》④《瀛环志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君主立宪政治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京师同文馆在1869年设置的课程内容包括:外文、代数学、物理、化学、医药、外国史地、航海测算、汉文经学等。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重视传授西方科学知识
②旨在培养洋务所需人才
③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体现
④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