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上至朝政大事,下到市井百态,包括各国风俗、火车轮船及声、光、化、电等近代科学知识均有报导。多为一事一画,上文下图。“故士大夫可读也,下则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意:无拘无束)之倾谈;男子可观也……螓首蛾眉(指女子),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该刊物创办时
①注重读者群体的广泛性
②有可能介绍德国制造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情况
③呈现形式通俗、平易
④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后期某新式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课程。下列思想与该校课程理念相吻合的是( )

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这类观点最早在中国得到系统介绍的主要是

A.严复的《天演论》
B.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谭嗣同的《大同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从称西方国家为“夷”这一角度看,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A.藐视西方科学技术
B.藐视西方思想成就
C.主张全盘西化
D.未放弃天朝大国的观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C.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刊物。1835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当时,这一报道(   )

A.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
B.仍具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
D.带给了部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认为:“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结合甲午战争前的史实,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加剧列强侵华
③列强利用条约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四洲志》 B.魏源《海国图志》
C.洪仁玕《资政新篇》 D.梁启超《变法通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A.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B.这段话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
C.强高科学技术对落后社会的巨大冲击力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