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造访德国的日本人是学生 B.俾斯麦祝贺明治维新成功
C.造访德国的中国人是私商 D.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的一份试卷这样记载:“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该书应是《物种起源》
②该书首次提出进化论
③其思想对中国近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该理论开始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发,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A.中体西用 B.变法改制
C.民主共和 D.反对学习西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在英国,他特意在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李鸿章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美国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回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B.仿行制度
C.提倡思想解放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祖宗之法不可变” B.“变者古今之公理”
C.“托古改制” D.“中体西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对题干所述“当时事件”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渔”胜过于“鱼”,学习西方,要讲究策略
B.尽管不够全面和彻底,但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C.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当时事件”评价不太高
D.折射出了“当时事件”学习西方认识上的偏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把西方人贬称为“夷”,但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夷”都改作“洋”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