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来源:反封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 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这表明他们

A.开始结合本国国情研究实际问题
B.严重脱离群众,提不出科学纲领
C.发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缺陷和不足
D.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其中“西学”是指

A.西方的宗教信仰 B.西方的自然科学
C.西方的社会科学 D.西方的民主制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林则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③《四洲志》与《海国图志》的作者 ④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其含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来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李大钊写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

A.论证孔子与宪法的关系
B.论证专制与自由的关系
C.揭露儒家思想的虚伪性
D.号召人们反对封建专制思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中拉开文学革命序幕的是

A.《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B.《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
C.《文学改良刍议》《孔乙己》
D.《狂人日记》《孔乙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文化运动诞生的背景不包括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C.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D.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突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信仰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A 科学与技术              B 民主与共和 
C 自由与平等              D 民主与科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来源: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此书后来传入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来源:《海国图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