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下列两组漫画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运动。下列哪一人物与这一运动没有直接关系?
A.陈独秀 | B.孙中山 |
C.鲁迅 | D.李大钊 |
鲁迅先生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孔夫子“又被重新记得”,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 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C.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 D.儒家思想符合专制需要 |
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首先提倡白话文 |
B.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
D.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 |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 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
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在中国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这边要打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材料所指“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 | B.康乾盛世 |
C.维新变法时期 | D.民国初期 |
高三(1)学生根据一本书的目录(下图)展开讨论,由此所做的思考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文章抨击当时北京政府的文化政策 |
B.这本期刊对此后的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
C.这本刊物诞生于北京大学 |
D.这本刊物推动了思想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