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同文馆,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
B.北大红楼是新思想传播基地,主要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 |
C.远程教育是我国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的唯一渠道 |
D.中国教育历经了向西方学习再到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主,再到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轨迹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 | D.辛亥革命 |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民主共和思想在知识阶层广泛传播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以下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人物有
①魏源 ②康有为 ③孙中山 ④张謇 ⑤毛泽东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科学知识 | B.选官制度 |
C.军事技术 | D.教育与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的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
A.反对君主制度 | B.介绍研究西学 |
C.西方的“长技”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著名历史学家王奇生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引入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他把《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录入电脑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他发现,该杂志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总计发表各类文章1529篇,其中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专门讨论“科学”的文章多了一点,也不过十五六篇。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A.民主与科学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 |
B.信息技术的运动颠覆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模式 |
C.现代信息技术的运动使历史研究更加精确 |
D.历史创造者成为研究参与者 |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新文化运动 |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人物 |
言论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梁启超 |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陈独秀 |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
C.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