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应是(   )

A.皇帝的随从顾问 B.国家的权力中心
C.朝廷的咨询机构 D.政府的执行机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列四则史料按近代社会潮流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②“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③“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A.②④③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

A.荀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陈独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学者辜鸿铭说:“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由此看出,言者(   )

A.反对洋务运动举措 B.质疑西学东渐影响
C.否定变法维新思想 D.批评西方文明成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侧图片为清末福州传教士医生雅丹金接受官方赠匾,这反映了(   )

A.清朝末年“西学东渐”
B.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医学
C.西医传播得到朝廷支持
D.沿海民众容易接受西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段话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宣传了天赋人权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毛泽东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曾经说过:“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主要原则是(   )

A.学识优先 B.重视道德
C.思想自由 D.民主科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