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影响体现在( )
①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礼教
③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西方的启蒙运动以解放人为目的,建立和发展了保护人的自由平等的普世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的名义批判传统思想,动员、组织民众捍卫主权,进行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追求与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从根本上反映出( )
A.文化背景的差异 | B.民族精神的差异 |
C.时代背景的差异 | D.民主和科学发展程度的差异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某同学看到一篇短文,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这种文学风格的盛行,与近代哪一次革新运动有关( )
A.文化大革命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维新变法运动 |
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天演论》 | D.《新青年》 |
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
A.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 | D.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同光之际,所变在船马器械。戊戌以后,所变在法律政制。民国以来,则又有‘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之呼号与活动。”对近代前期这一思想演进轨迹的全面分析,正确的是( )
A.抵御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明的统一 |
B.否定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封建专制与追求政治文明的统一 |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这一观点属于(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
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
A.扶清灭洋 | B.进化论 |
C.中体西用 | D.民主和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