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幅历史图片是抗战时期留下的珍贵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台儿庄战役 ②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③平型关大捷 ④百团大战
A.②①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④①② | D.①③④② |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 | D.抗美援朝战争 |
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
A.太原会战 | B.平型关战役 |
C.徐州会战 | D.百团大战 |
《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 B.台儿庄战役 | C.南京大屠杀 | D.中共七大的召开 |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 B.中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 |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说:“由于日本侵略者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下列能能够为该论断提供佐证的主要史实是( )
①《雅尔塔协定》的签订 ②《开罗宣言》的发表
③ 波茨坦会议的召开 ④ 联合国的建立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①邮标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当时有共同目标
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是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协调矛盾、相互做出妥协的结果 |
B.开始的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C.国共两党一整遍军队为主要合作方式 |
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右图是中华民国22年3月22日《华北日报》刊登的《长城战区各口形势略图》。与图示形势直接相关的是( )
A.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国 |
B.日本吞并热河省,威胁华北 |
C.日本全面侵占平津地区 |
D.日本侵入山西省,夺占太原 |
1943年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是 ( )
A.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C.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
下列暴行,属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是
①火烧圆明园②旅顺大屠杀③南京大屠杀④潘家峪惨案(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