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19世纪90年代中国)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麻制粗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销售渗入农村 |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外国商品大量倾销 |
清末状元张謇说:“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以资措手。”这反映了张謇的核心主张是
A.教育救国 | B.实业救国 |
C.变法图强 | D.罪责政府 |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
华商 |
日商 |
||
实数 |
比重 |
实数 |
比重 |
|
1921 |
9482.2 |
75.9 |
1967.1 |
15.2 |
1931 |
15251.8 |
56.7 |
10851.1 |
40.3 |
1936 |
17294.6 |
44.2 |
19615.1 |
50.1 |
造成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有( )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缓慢,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是(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
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 B.继昌隆缫丝厂 | C.湖北织布局 | D.大生纱厂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分类 年份 |
总量(吨 |
商品分类比重(%) |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
1893 |
181713 |
15.6 |
81.8 |
2.6 |
1910 |
593337 |
39.8 |
41.4 |
18.8 |
1920 |
84386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
B.外国资本的入侵导致中国手工制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
C.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27年间增长了近八倍
D.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下面是依据杜恂诚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不同商品产值所占比例示意图。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B.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较低 |
C.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
D.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其中1912-1919年间,中国的第一、第二大工业分别是
A.纺织业和面粉业 | B.造纸业和烟草业 |
C.火柴业和榨油业 | D.钢铁业和煤炭业 |
据《中国棉纺织史稿》统计,华北的天津、芝罘、胶州、秦皇岛等四口岸输入洋纱、国纱的净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表格信息可知
年份 |
洋纱 |
国纱 |
共计 |
||
担 |
% |
担 |
% |
(1担=100斤) |
|
1894~1898 |
315.278 |
93.7 |
20.853 |
6.3 |
336.531 |
1899~1903 |
442.955 |
92.1 |
37.866 |
7.9 |
480.821 |
1904~1908 |
533.529 |
89.4 |
63.397 |
10.6 |
596.926 |
1909~1913 |
581.433 |
80.1 |
144.757 |
19.9 |
726.190 |
A.民族资本主义迎来“黄金时期”
B.洋纱输入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C.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明显增加
D.洋纱输入制约了民族经济发展
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①“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
③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④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