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瘸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B.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C.“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困难 |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 |
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
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 |
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l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 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
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 |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 |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
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
下表为1890—1933城市人口(以百万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表,依据此表分析最准确的是
国家 |
1890 |
1900 |
1910 |
1920 |
19 33 |
英国 |
11.2 (29.9%) |
13.5 (32.8%) |
15.3 (34.9%) |
16.6 (37.3%) |
18.7 (39.2%) |
美国 |
9.6 (15.3%) |
14.2 (18.7%) |
20.3 (22.0%) |
27.4 (25.9) |
45.1 (32.8%) |
德国 |
5.6 (11.3%) |
8.7 (15.5%) |
12.9 (20.O%) |
15.3 (35.7%) |
20.7 (30.2%) |
俄国 |
4.3 (3.6%) |
6.6 (4.8%) |
10.2 (6.4%) |
4.0 (3.1%) |
36.5 (20.2%) |
A.1890—1933年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
B.1910---1933年城市人口数量对比证明美国国力领先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1890—1917年俄国城市人口减少的因素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
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英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
B.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
C.时值启蒙运动,哲士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
D.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
二十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哪项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铁路与轮船 | B.电视和电影 |
C.报纸和广播 | D.网络与漫画 |
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表: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
时间范围 |
人数 |
美国 |
1821~1932 |
3420万 |
亚洲俄国地区 |
1800~1939 |
1200万 |
阿根廷 |
1856~1932 |
640万 |
加拿大 |
1821~1932 |
520万 |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
C.“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
D.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
下表为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英国的财富结构(1688—1863年,单位:百万英镑)
年份 |
可再生资本 |
土地 |
储备、金银具、铸币等 |
总计 |
1688年 |
112 |
180 |
28 |
320 |
1800年 |
665 |
825 |
250 |
1740 |
1832年 |
1112 |
1438 |
293 |
2843 |
1863年 |
3749 |
1864 |
500 |
6113 |
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