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A.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 D.危机中的帝国 |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牛顿、史蒂芬孙 | B.法拉第、西门子 |
C.门捷列夫、马可尼 | D.巴斯德、卡尔·本茨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18世纪中后期,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0世纪初,有一个名叫塔贝尔的记者,她的父亲是一个小石油生产商,在洛克菲勒的垄断面前,不堪竞争,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她用亲眼目睹的事实发表了长篇系列报道,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共鸣。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40个小公司。材料表明
A.垄断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
B.自由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
C.垄断组织在美国没有法律地位 |
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以防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
B. |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
C. |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
D. |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
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
B.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
C.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
D.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
到19世纪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其含义之一是( )
A.蒸汽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
B.一系列国家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C.全人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D.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