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撰写了时间跨度达3个世纪的“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查阅他的观点“整个世界被法国政治革命和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共同改变着,这场‘双元革命’造就了我们所知的现代社会”、“俄国革命的爆发与法西斯的兴起,分别是左右两端的代表”,需要分别阅读( )
A.《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资本的年代:1848—1875》 |
B.《革命的年代:1789—1848》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C.《资本的年代:1848—1875》与《帝国的年代:1875—1914》 |
D.《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与《极端的年代:1914—1991》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机械特色不同 | B.通讯工具不同 |
C.主要动力不同 | D.交通工具不同 |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
A.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
B.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
C.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
D.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
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 | B.资产阶级革命 |
C.工业革命 |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
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
A.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C.西方文明比非洲文明更易接受新事物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
明朝晚期浙江人朱宗光对西方的看法:“太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荷戈之士,皆万人敌,巨炮所击,皆使坚城立碎,固垒随移。我中土之武备不如也。……以如是之人心风俗,而鄙之为夷狄,吾惟恐其不夷也。”下列对此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制造业水平超越东方 |
B.当时国人已经迈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
C.这是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一个缩影 |
D.传教士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
1868年一1900年美、德、法、日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
A.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
B.法德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
C.欧洲的经济已出现严重负增长 |
D.日本是的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
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
B. |
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
C. |
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
D. |
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B.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
C.强调生产重于消费分配 | D.确立自由市场制度 |
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
B.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
C.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
D.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