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深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仁政爱民 | B.无为而治 | C.严刑峻法 | D.儒表法里 |
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儒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天人合一思想 |
|
形体上 |
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
意识上 |
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
政治上 |
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它(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
D.解除了各诸侯王国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谴告之;不知自省……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正确揭示了君与天的关系 |
B.目的是神化君权巩固统治 |
C.带有封建迷信思想 |
D.宣扬君权的正统地位 |
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
A.主张民贵君轻 | B.维护统治秩序 |
C.强调层层分封 | D.体现以德治民 |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 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主要是指
A.宗教意识 | B.儒家思想 |
C.礼乐制度 | D.百家学说 |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虽为显学,却未被统治者所采纳。西汉初年,黄老学说却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这主要表明( )
A.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
B.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未发现道家思想的价值 |
C.道家思想具有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功效 |
D.社会环境改变着道家思想的地位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
C.趋向“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