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 B.加强中央集权 |
C.提高儒学地位 | D.统一思想文化 |
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这种观点认为 ( )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 |
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 |
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 |
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自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
B.宋朝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
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老子“无为”思想 |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观察下面图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
B.代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方向 |
C.这一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D.“讲经”主要是讲儒学《四书》 |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孔子 | B.董仲舒 |
C.朱熹 | D.王阳明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②④ |
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共同之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
D.都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 B. |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 |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D. |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
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下列思想体现“人我和谐”的是
A.天人合一 |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民贵君轻 |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 B.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 D.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