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侍中儒者皮弁缙绅,射牛行事。……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禽及白雉诸特,颇以加祠……皆至泰山而然后去。”《史记》中关于汉武帝封禅的这段记载反映了
A.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完全实现 | B.儒学偏离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
C.儒学始终保持着正统思想的地位 | D.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形成 |
中外历史问题八谈曾说,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相关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下列关于这个学派发展,不正确的
A.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
B.隋唐时期成为正统思想 |
C.明末清初被批判继承 |
D.理学在宋明时期成为官学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 B.正统的孔孟学说 |
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新学伪经考》 | D.《变法通议》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不太听命于中央。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 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
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 | 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C.士人官僚的“规谏” | 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
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
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
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