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 )
A.孔子、董仲舒 | B.韩非子、董仲舒 |
C.荀子、孟子 | D.商鞅、孟子 |
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咎在朕助不逮。”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
A.“天人感应” | B.“因信称义” | C.“大一统” | D.“三纲五常”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D.宋朝程朱理学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夫之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
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
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
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