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 000~5 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周执前《 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在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选择其中最合理的一项是:(所选项填写在后面答题指定区域内)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材料二 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材料三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
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四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五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六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
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正确选择项是: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
经济条件。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五、六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5)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
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胜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现象?依据材料三概括晋商发达的原因。
(3)材料四中的两幅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图二所示现象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
(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申圆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女责经营与自已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分)
(2)材料二,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2分)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因素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 |
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 |
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 |
平均城市规模(千人) |
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
1500 |
5.6 |
154 |
22 |
61.6 |
1650 |
8.3 |
197 |
31 |
74.6 |
1800 |
10.0 |
364 |
34 |
122.7 |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城市化三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特点的主要原因。
文物古迹一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谢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初年,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材料二】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夫妻都同时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廷,朝廷准予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坊的正面是像牌坊一样的建筑。
“坊”作为古代一种由政府划分的一个特定区域,在唐朝时已经非常盛行。
【材料三】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武进士、官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木雕工艺精湛,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材料四】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三间两廊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槿家宅为典型代表。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1)材料一中“大宗祠”的建立受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的影响?
(2)材料二中,唐代“坊”的功能是什么?在宋代“坊”又有什么发展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清时期东莞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于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
材料三: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宋)洪迈《容斋笔记》
材料四: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晋商兴衰史》
材料五: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 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 依据材料四,说明山西的民风从明初到明朝后期有什么变化?(4分)
(4)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6分)
阅读下列关于南朝元嘉之治的材料(元嘉为宋文帝年号,即424-453年):
材料一 史臣曰:“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代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至元嘉末,三十余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繁息,至余粮栖亩(田中余粮未收完——粮食太多)。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
材料二 “荆城跨南土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盈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经税横赋(经常的税收和额外的调发)之资,养生送死之具,莫不出于此。……常平(谷贱收进,谷贵出售,平抑粮价)之议,行于汉世。元嘉十三年,东土潦浸,民命棘(困难)矣,太祖(宋文帝)省费减用,开仓禀以赈之,病而不凶,盖此力也。”
——均摘自《宋书·孔季恭等传》
材料三 高祖(刘裕)起自匹庶,知民事之艰难。……播兹宽简,虽所未暇,而绌华屏欲,以俭抑身,左右无幸竭之私,闺房无太绮之饰,故能戎车岁驾,邦畿不扰。……六戎薄伐,役不及民,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民庶繁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逐)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良吏传序》
请回答:
(1)据材料概述元嘉盛世局面的表现。
(2)据材料分析元嘉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3)元嘉盛世局面的出现表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谈谈你对元嘉盛世这一现象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 、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部分)
时间 |
广州贸易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当时的外贸基地 |
唐朝 |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出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航线 |
宋朝 |
正式修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
元朝 |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港口 |
明朝后期 |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
清朝 |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 “耕作图”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