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商业出现的新特点有( )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⑤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雇佣工人
⑥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⑤ |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
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 |
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人商人 |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 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 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
《宋史·选举志》记载,南宋时“凡廷试,唯蜀士到杭(临安)最迟,每展日以待。会有言:‘蜀士……多引商货押船,致留滞关津。”’材料反映出该时期
A.科举考试开始廷试 | B.经济重心南移 |
C.士人重利观念潜滋暗长 | D.官商勾结现象普遍 |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
张衡的《西京赋》中有“郭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垂立,俯崇百隧”之语,这表明当时 ( )
A.洛阳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
B.长安城设立有多个商业区 |
C.洛阳城商业繁荣,商铺林立 |
D.长安城商业受到严重打压 |
《后汉书·西域传》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汉代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 |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
D.有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 “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樊树志《晚明史》)由此判断,牙行
A.对市镇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B.是操纵市镇经济的地方黑恶势力 |
C.属于官方管理工商业的职能部门 |
D.与商帮活动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 |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
B. |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
C. |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
D. |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 )
A.坊市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坊市的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
C.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
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 1 |
1567.7 |
1021年 |
2641. 2 |
3874.0 |
1077年 |
2021. 3 |
5117. 2 |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
文物是活的历史。下列是关于唐三彩的一组文物图片,观察图片信息,对唐代历史叙述准确的是( )
①展示了唐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 ②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③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④是唐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